蒙淘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回复: 0

营商政策里的“南京范”合辑 @看这里→③

[复制链接]

8263

主题

8263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915
发表于 2025-7-22 15: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营商政策里的“南京范”》

合辑系列今日继续推出

一起来看看吧~



01

仪器“走出深闺” 企业“轻装上阵”



昨日上午9时,葛玉鹏快步走进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生物医药平台”)实验室,他的任务是对一组抗体样品进行翻译后修饰分析,而一台高分辨液质联用质谱仪正静静等候着他。

就在前一天,葛玉鹏向服务平台发出使用申请,这台价值600多万元的仪器很快为他腾出了“档期”。

葛玉鹏熟练地将样品放入自动进样器,在电脑上设置采集参数。点击序列运行按钮,仪器进入运行采集界面,液相系统也自动将样品送入质谱分析系统。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的质谱图随着分析进程逐渐成形,特征峰清晰可见。

这次样品分析预计需要20多个小时,但葛玉鹏显得从容不迫。仪器能自主完成样品进样和数据采集全过程,他可以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查看实验进度。待仪器完成样品数据采集后,他再返回实验室,导出完整检测数据进行后续分析即可。

葛玉鹏是博奥信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奥信”)分析方法开发经理,这是一家聚焦肿瘤与自身免疫疾病抗体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在生物医药行业,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研发创新的“刚需”,但这些仪器往往价格昂贵、成本高企。以高分辨液质联用质谱仪为例,单台设备市场售价超过600万元,每年的耗材和维护费用还需追加几十万元。对于像博奥信这样需要将自有资金优先投入核心研发的早期创新型企业来说,自主购置大型设备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2022年底,博奥信获悉距离公司仅数百米的生物医药平台能提供科学仪器共享服务;2023年初,双方正式签订仪器使用协议;同年2月,葛玉鹏就用上了该平台的高分辨液质联用质谱仪。

葛玉鹏粗算了一笔账:若将抗体样品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年检测费用约120万元,而通过平台租赁设备自主检测,年成本仅需12万余元,直接节省了约90%的检测费用。

“科学仪器共享服务既能让生物医药企业‘轻装上阵’,又能显著提高大型科研设备使用效率,实现共赢。”生物医药平台党支部副书记吕兴祥对记者表示。

2018年4月,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该平台面向生命健康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等,提供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公共技术服务,投资购置了大量高端科研仪器设备。

“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创新主体都有租赁大型仪器的需求,但企业找设备只能拼人脉、靠关系,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吕兴祥回忆道。

2021年,生命健康产业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应运而生。用户可通过平台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实时查询并预约使用各类大型精密仪器及热门普用型设备。同时,联盟还提供技术培训、耗材供应、数据分析等配套服务。

仪器共享服务一经推出,便得到客户积极响应。不过,随着业务发展,联盟发现,单一平台的仪器资源已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为此,联盟将大型医药企业、科研机构、技术平台拉进“朋友圈”,更多散落在各处的仪器设备被统一纳入。生物医药平台按照“统筹规划、集中集约”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和开放共享,在大大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科研仪器的服务效能。

目前,生命健康产业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已聚集26家成员单位,整合7300余台(套)高端设备,形成覆盖生命健康产业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当仪器设备不再“养在深闺中”,科研资源正迸发出巨大的流动价值。数据显示,科学仪器共享模式已累计完成9961批次服务。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记者手记

让“资源孤岛”连成“创新大陆”

历经4年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科学仪器共享服务联盟已经从单纯设备共享,跃升为“设备—技术—人才”全要素流动的创新枢纽。

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医药研发的基础共性技术,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硬件资源与技术优势,联合新区企业共建12个共性技术平台,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依托联盟,成员单位还争相引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部战区总医院等新区以外优质科研、临床资源,吸引孵化优质项目,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早期,通过仪器共享帮助创新主体“借鸡生蛋”,改变“资源孤岛”局面;如今,通过要素重组和价值再造,构建起“创新共生”生态体系;未来,联盟将深化仪器设备助力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探针”作用,持续释放资源高效流动乘数效应。联盟正不断突破发展边界,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日益广阔的“大陆”上自由生长。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02

一口气落地新项目 一道门连通双厂区



最近,在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东方”)的东北角,一道数米长的黑灰色钢结构大门悄然落成。

门内,利德东方扎根六合区8年的一期生产基地143亩热土上,6个现代化生产车间依次排列,30条智能化生产线昼夜不息;门外,仅一路之隔的67亩二期建设用地静待开发,规划图纸上的线条正勾勒出宏伟的发展图景。

这道看似寻常的厂区大门,不仅成为一、二期厂区人流、物流的连接通道,更将开启公司跨越式发展新征程。

踏入利德东方一期厂区,令人振奋的繁忙景象扑面而来:生产车间内,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与操作工人协同完成产品包装工序;物流通道上,多辆叉车将成品货箱源源不断地运往仓储区;厂前广场上,接驳大巴频繁进出,一批批新入职员工正在办理报到手续……

“现在路上跑的10辆汽车中,有5辆使用我们的制动软管;10列高铁列车中,有7列配备我们的橡胶软管。”利德东方规划总监朱永亮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制动软管研发生产基地和国内高铁橡胶软管唯一自主化生产企业,利德东方已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并被授予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作为核心供应商的利德东方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来自新能源车企的订单呈现“井喷”态势,让企业的供应链保障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供货机制比较严格,因供货延迟导致生产线停线1分钟,供应商将面临1万元的罚款,单日延误可能造成企业上千万元的损失。”朱永亮透露。

在2023年的生产旺季,利德东方采取“全员保供”策略:管理层悉数支援生产一线,同时加速“招兵买马”,短短数月内,员工总数从600余人扩充至900人规模。

然而,即便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依旧“吃不下”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

2024年2月29日,六合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六合经开区”)的一次例行走访,让利德东方的产能困局出现转机。得知公司现有产线已无扩产空间,六合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当即表示:“企业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全力做好要素保障。”

随后,六合经开区各项服务紧锣密鼓地展开:招商部负责落实企业二期项目发展用地,规划部、建设管理部等部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改建、扩建项目的相关手续,经济发展部协调解决职工临时宿舍的问题……

“从土地协调到手续审批,六合经开区跑出了‘加速度’。”朱永亮回忆。当年9月,利德东方车用空气弹簧及高铁轴承、特种胶管密封件研发生产项目顺利签约,二期建设用地与现有厂区“隔路相望”。如今,新落成的厂区大门将一、二期紧密相连,停车位扩建、临时宿舍配置等配套措施同步落地。

在政企协同的强力推动下,利德东方发展“引擎”全速运转: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同时,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并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进入2025年,利德东方发展势头更强劲,仅一季度就斩获4亿元销售收入,全年有望冲刺15亿元的业绩新纪录。

按照规划,二期项目预计2027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届时产能将实现50%以上的上扬,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0亿元。

暮色渐浓,利德东方新大门上的企业标识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这道连接当下与未来的大门,正见证着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跃升之路。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记者手记

以前是“你我”,如今是“我们”

采访中,记者对六合经开区服务专员印象深刻:从企业经营数据到产线运行细节,她对利德东方的各项情况信手拈来。这位服务专员还添加了利德东方几十位负责人的微信,随时保持沟通顺畅,及时反馈企业所需。

2024年是利德东方全力突破产能瓶颈的攻坚之年,也是六合经开区“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开局之年。截至去年底,六合经开区集聚规上企业159家,2023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7家,突破百亿元产值企业1家。

面对“群山无峰”的产业链现状,六合经开区正以“二次创业”重塑增长逻辑: 通过产业升级、功能完善、服务迭代等,打造要素充分涌流、活力持续迸发的创新之地。

在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六合经开区提出,服务企业不仅要“快速响应”,更要“主动出击”——产业前景要超前预判,要素配置要精准到位,难题破解要系统施策。

利德东方的跨越式发展生动诠释了这一服务成效。3年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8亿元、10亿元、15亿元连续跳跃,同时带动上游核心供应商入驻当地,形成“发展一个、激活一片”的龙头效应。

政企关系从“我服务你”的单向供给,升级为“战略合伙人”的深度协同,让“你我”变成“我们”。这种共同长大、彼此成就的新型伙伴关系,正为园企“二次创业”开辟新路,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03

看“科创魔方”如何唤醒“创新基因”



在坐落于幕府山脚下的南京幕府创新小镇,一幢幢依势而建的现代办公楼蜿蜒可见,这里绿意盎然又“新”潮澎湃。

扎根于此的南京知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和医药”),正在酝酿着一场全球化跃迁——公司已与4家跨国头部药企初步达成技术转让意向,另一家海外企业同时发出联合开发邀约。

自2018年创立起,知和医药便深耕药物研发技术服务,2024年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期,公司以仿制药为“主战场”。随着集采政策常态化,仿制药利润空间持续收窄,近几年,知和医药开始转型主攻创新药研发,去年下半年更是果断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出海”大势已成,“走出去”之路却非坦途。企业必须手握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硬核”产品,方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作为生物医药企业,知和医药面临着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创新门槛高的多重挑战。企业欲实现快速的技术突破,仅靠企业自身“造血”远远不够,亟需资本注入、技术赋能、政策扶持等外部“输血”。

正当知和医药寻求破局之际,2024年9月,鼓楼区“智融模方”平台正式启动。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型企业需求多样、产业复杂,传统的赋能手段已经很难找到切入点。只有建立一个个企业需求模块,让这些基础需求自由拼接、灵活翻转,才能精准解决企业需求。”

“智融模方”如同一个“科创魔方”,集合“产、学、研、金、服、用”这六大“生态面”,融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市场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各类科创服务资源,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的科创服务体系。

2024年11月,“智融模方”专家小组来到知和医药,神奇的“魔方”开始转动:政策服务组为企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系统梳理可申报的科技专项和产业扶持政策;金融服务组量身定制融资规划和资本管理发展计划,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专家组链接行业专家,助力公司筑造“技术护城河”……

“他们不仅帮我们找准了发展短板,更在战略布局、资源对接上提供了突破性思路。”公司副总经理、多肽首席科学家丁伟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典型的轻资产运营、高研发投入企业,知和医药因为固定资产抵押担保不足,此前在银行获得的贷款金额有限。“创新实力强、发展前景大,但这些软实力很难用银行传统借贷指标衡量。”丁伟坦言。

这一困境普遍存在于科技型企业中,而“智融模方”的创新评估体系提供了新解法。它以多年积累的企业大数据和政府数据为数据底座,通过五大维度75个指标,为鼓楼区内的科技型企业打出百分制“创新积分”,以此量化企业创新能力。

知和医药一举拿下83.66分,顺利跻身“智融模方”推荐的优质企业“白名单”。目前,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智融模方”合作银行已经联合授予知和医药数千万元授信额度,提供高额度、快审批、低利率、长周期的纯信用贷款支持。

在“智融模方”的催化下,知和医药的长大曲线趋于陡峭:在产学研协同方面,企业携手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鼓楼三甲医院合作探讨创新药研究;在市场拓展上,企业顺利对接海外中介机构与其国内总代理,多项创新技术与创新药产品“出海”取得重大进展;在产业资源整合方面,企业积极联动医健联盟、行业协会、海外商会等优质资源,实现外部运营环境全面提升。

在幕府山的葱茏绿意间,静静伫立的知和医药办公大楼,持续迸发着发展能量。这是一场始于山麓、航向深海的远征。在“智融模方”的赋能体系中,知和医药正激活“创新基因”,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记者手记

每个企业都值得专属解法

传统的涉企政策往往“千企一面”,现实的企业状态却是“千差万别”。“智融模方”开启了新模式,把企业需求拆解成可旋转的“模块”,通过智能算法和智慧排列,精准匹配到各类科技型企业身上。

“智融模方”的四个字分别对应科技、金融、模型、方阵,围绕企业初创到长大、壮大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以更多维度、更高精度给企业画像,以数据服务方阵和产业服务方阵推动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咬合。

这个旋转的“魔方”正释放裂变效应。平台启动以来,已对近4000家企业进行画像。通过引导银行基于“科创分”开发专属产品,累计授信企业数量100余家,实际贷款额超7亿元,推动一批优质企业与上游产业链高效链接,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在新时代的赋能体系中,政策扶持已经不在于“给得多”,而在于“配得准”;政府服务不仅在于“做得多”,更在于“实效好”。当每个模块都能旋转到最合适的位置,就能为企业“拼”出一个更美好的发展图景。

“智融模方”的公式库还在不断丰富——因为每个企业,都值得一套专属的解法。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04

佰汇广场重启背后的“接力棒”



站在龙蟠南路与永乐路的交会处,记者抬头望去,佰汇广场的两栋塔楼已巍然矗立。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着最后的收尾工作,围挡上“佰汇广场COMING SOON”的字样,仿佛在宣告这座沉寂多年的商业综合体即将破茧而出。

佰汇广场的前身是路子铺NO.2013G47地块,2013年由一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竞得。2016年,另一家集团收购这家投资公司,继而接手该地块建设,原定2019年底竣工、2020年底开业。然而,随着2020年这家集团资金链断裂,这样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骤然陷入停滞,直至2021年彻底停工。

“它是辖区重点项目工程,又地处主城区的核心路段,项目停摆就像在城市的咽喉里卡了一根刺,我们比谁都着急。”中华门街道分管负责人周仁回忆。

在各方努力下,转机终于于2022年出现——宸嘉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宸嘉发展”)正式接手该项目,同时该项目更名为“佰汇广场”。不过,重生之路并不平坦。

尽管原来的集团早已退出,原施工单位却迟迟不肯离场,成为复工的最大阻碍。面对这一僵局,街道工作人员赶赴上海与原总包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协商。经过数轮艰难的谈判,在2023年成功完成清退场工作,当年6月,工地重新响起久违的机械轰鸣声。

2023年底,项目进入基坑开挖阶段,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因为施工存在一定噪声,引发周边居民投诉。中华门街道又迅速行动,采取“双管齐下”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联合秦淮区生态环境局上门指导,在工地外围加装专业降噪围挡,从源头上减少噪声扩散;另一方面,街道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安抚居民情绪,并协调宸嘉发展为部分年龄较大居民在附近安排临时宾馆。

“项目已经停滞多年,原已开挖基坑的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加快施工进度不仅是经济需求,更是安全需要。”周仁坦言。如何在民生关怀与项目推进之间找到“最优解”?街道创新性地协调项目办、交警、城管、环保等多部门,同意该项目白天出土。这也是秦淮区当时唯一实施白天出土的工程项目,极大地化解了夜间噪声扰民和项目施工进度缓慢的问题。

考虑到项目采用的是2018年规划设计方案,结合新的商业布局,2024年11月,宸嘉发展向街道提出变更规划设计方案。街道工作人员随即驻点相关管理部门跟进审批流程,在3个月内完成了审批事项。

全新的设计方案为建筑披上香槟金线条的“新衣”,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让外立面流光溢彩。内部增设的采光天窗、艺术大阶梯等元素,也让项目变为兼具生机活力与美学质感的商业新标杆。

不仅“解近忧”,也要“谋长远”。眼下,佰汇广场建设正如火如荼,项目预计2026年6月底全面竣工,年底前商业部分将亮相。今年5月底,街道已经与项目方协同推进招商工作,着力引进高品质商业业态,提升项目整体竞争力。

此外,佰汇广场紧挨的永乐路较为狭窄,仅为双向两车道,街道正在向秦淮区申报道路拓宽工程,将路面拓宽至24米。同时,为了加快引流聚集人气商气,让周边居民也能共享城市更新成果,街道与南部新城就铁路专运线项目进行商议,将旁边的废弃铁轨实施景观改造工程,进一步激活区域商业潜力。

生于繁华之地,历经多年风雨,路子铺地块终将披着第一缕晨光,迎来期待已久的绽放时刻。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记者手记

“接力”解难题,“接棒”优环境

十二载光阴流转,路子铺NO.2013G47地块的命运长卷几经起落,台上的主角轮换数番。在采访中,记者听到的不是一个人的记忆,而是一场故事接力。虽然开发商换了,项目名字变了,街道领导更迭了,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嘱托:“路子铺这个项目,不能让它耽误下来。”

中华门街道的工作人员说:每一任负责人交接时,这个重点项目就像接力棒一样,被郑重地传递到继任者手中。十二年间,街道工作人员的角色也在不断转换:时而化身“谈判专家”赶赴外地协调纠纷,时而变成“调解员”挨家挨户安抚居民,时而又成为“项目保姆”跑各类审批。

从司法协调到民生关怀,从审批创新到规划优化,中华门街道用“绣花功夫”破解项目发展困境,更让企业真切体会到南京的营商温度。

这份诚意最终转化为实在的投资。今年四月,宸嘉发展经过38轮激烈角逐,最终以7.12%的溢价率、11.14亿元的总价,成功将南部新城G07地块收入囊中,用真金白银为南京投下信任票,生动诠释了“服务一个标杆项目,激活一个产业生态”的乘数效应。

优化营商环境是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每一程都全力以赴,这才是最动人的地方。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图片:紫金山新闻

编辑:顾苏苏

审核:李慧

发布:刘欣一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淘 ( 蒙ICP备18001803号-1 )

GMT+8, 2025-10-4 05:16 , Processed in 0.5147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