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淘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63|回复: 0

夜读|最忆故乡园子

[复制链接]

8263

主题

8263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915
发表于 2023-11-2 0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的家乡,说起园子地,那是可遇而不可求、极其金贵的东西了。在沿河平川间居住的人看来,那些地势高处如南岸上地名中带梁、峁、塔的,和北岸散在的称为圪旦、圪楞、圐圙的地方,都少了这份大自然的恩赐。道理很简单:平川里取水方便,园子地有水,可以种各种时令蔬菜,且旱涝保收;而山上没有水,坡地、梁地都是旱地,收成只能靠天年。于是两地人在吃法上自然就不同了。尤其是夏天,住沿河两岸谷地人家的饭桌上菜蔬见般见样,那讲究就多下啦。也正是凭着这份自然的赏赐,川里的庄户人家才会时不时流露出一种优越,称自己是“川里”的,而将住在高处的人家称为“山上家(jie)”,这在准旗沿河一带,更有把住在梁峁、台墕高处的人家称为“后梁棒子”,概讽之孤陋寡闻、交通不便,乃至经济落后。现实中,山上的女子愿意嫁到川里来,而山上的人家也纷纷想方设法要移居到平川,逐水草而居。
河水在北岸山脚下冲积出了叫作榆树湾的小村庄,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距南岸二、三里处形成一个村落叫大峪,这是我妈妈的娘家。记忆中,年少的我经常往来在这两个地方之间。大峪村东西南三面环山,沿山而上的坡地是旱地,村庄和园子地就位于三山怀抱中。向北冲着黄河敞开的方向上,呈放射状展开的农田显得南高北低,一直延伸向河岸。



河沼两边的高地是村里的园子地,园子地也是村里最好的地,农户主要用来种蔬菜,没有园子地就没有蔬菜吃。进入集体化时代,它全部用作了自留地,人多地少,只能给每户每人留一米宽、三米长的那么几畦地做自留地。从后沟流出来的泉水显然无法保证园子地的灌溉,于是村民们就想到了打井。打井也是很久以前就有的营生了,离自己的园子地不远的低洼处、山脚下,看到哪里有湿的地皮,农户就会用心挖下去,浅则五六米,多则十几米深,那清滟滟的井水眼看着就蓄集起来,越来越多了。有经验的农户非常通晓杠杆原理,找两根粗木头交叉着固定到地里,然后中间架一根一头坠石头砣子,一头用来挂水桶的撑杆,找好支架平衡点,固定牢靠,这撑杆井就算大功告成了。从后沟出来的两侧平地上,前前后后打下十几眼。旧社会时,村里的富人地多,于是富人家井也打得多,打得深一些。那年那月,农户打的水井都是汲取浅层水,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还打不了深水井。正常年景里,这地皮水一直都会有,也够庄户人家日常家用和平日里园子地浇水用。土改后,那井也和地一起归了集体了。


浅而小的井有时可以直接用绳吊水桶舀,大而深的井就用撑杆打水了。说起这撑杆井,操纵起来是需要一些力气和技巧的,我那精干的三舅往井口一站,真是轻舒猿臂,几下子撑杆探到井底,往下杵两三下,顺势一提,满满的一桶水便出了井口,然后往石槽里一倒,待到石槽里的水刚流完,又一桶水就续进去了。不远处园子地里,从山上嫁过来的三妗子早已习惯了菜地里的营生,麻溜地挥动一把铁锹,眨眼间就浇完了家里的自留地。也有那身强体壮的少妇们使唤起撑杆来像耍流星锤一般,决不输男人们,看得让人心跳眼热。庄户人对园子地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爱。那时候,侍弄园子地可泼烦了。没有化肥,全凭人弄来有机肥料。人均一米宽,三米长的园子地只能种一点儿蔬菜。主要种豆角(俗称红豆儿)、白菜、莙荙。豆角味道鲜美,一直可以吃到秋后,吃不了还可以晒干储存起来,作为稀罕的冬菜食用。入秋搂了豆角蔓后种白菜。那秋白菜,从刚开始的间苗开始吃起,入冬后,家家要腌制咸菜,储存现白菜。白菜从冬吃到夏,顶当地人半年的蔬菜呢。到了深秋时还有地下结的甜疙瘩可以收获,也是园子地里的一道常见风景。西红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被当人地叫做“洋柿子”,最初人们不喜欢它未成熟时发出的那股刺鼻气味,种的人也少,但后来接受并喜欢上,种的也就多了。而茄子、青椒一类,保守的老人不接受,有那在外面走动多、见多识广、喜欢吃的农户会栽种一些,无奈那时候人饿得厉害,稀罕的蔬菜架不住被人挖得不行,于是园子地里种得少,还是种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保险。勤快的庄户人家会把那园子地的地堰拢得又高又结实,然后再在上面种些红葱、芫荽什么的,一点也舍不得浪费。那时候,园子地里的蔬菜真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小时候常去后沟姑姑家出串门,只记得她白天里经常是坐在家里的织布机前,伴随着那单调的梭子声音,老土布会一点一点变长起来。偶尔也会领着我到沟边园子地里,把那顶花带刺的黄瓜在泉水中冲刷两下,递给我吃,那叫个脆甜!


在河对岸我的故乡榆树湾,这里的地势比大峪村还要低,打井也更容易。东湾大片园子地由于建设厂区和家属区,只保留下了黄河沿岸的一些园子地。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的亲姨夫将自己河畔的园子地分给她一两畦,不擅长农活的她一有空就拉拽着我们去摆弄那地,她种的地歪歪扭扭的,但依然打心眼里爱侍弄,还会经常和别人家的庄户比较一番。及至后来母亲住到了石塔子,闲不住的她又到下面没人种的河滩地,拔干净了杂草,弄几畦地出来,种些红葱、玉米一类,但也是常常舍不得吃,给我们这些在外地的儿女们留着。这些年来,我虽不常回故乡,却常常怀想老家当年的园子地,怀想那延续几百年的农家乐的绝美风景。
作者简介:

赵金贵,男,1964年生,准旗榆树湾硫磺厂工人后代。



时光流淌不息一起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准格尔旗发布《夜读》栏目全新回归!欢迎新老朋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号:zgeqrmt@163.com更多新闻王国泉与选民代表见面
关于开展反恐应急模拟演练的通告
编辑:杨艳校对:刘柯彤 千娜审核:王兴宇 李嘉露监审:周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蒙淘 ( 蒙ICP备18001803号-1 )

GMT+8, 2025-10-4 07:40 , Processed in 0.5143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