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工信和科技局欢迎您访问本站!
同城头条  >  技术创新  >  李树榕 | 在借鉴·传承·创新中奋进的内蒙古音乐人
李树榕 | 在借鉴·传承·创新中奋进的内蒙古音乐人
2023年08月08日 15:50   浏览:1   来源:准格尔工信和科技

为人民喝彩 为时代放歌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成果展示暨颁奖音乐会

活动时间:2023年7月6日 20:00

活动地点: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

主办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承办单位

内蒙古音乐家协会

协办单位

内蒙古艺术剧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艺术学院

在借鉴·传承·创新中奋进的内蒙古音乐人

——评“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

李树榕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是一次规模空前的音乐大赛。人数之多、音乐样式之丰富是空前的;借鉴外来、继承传统、开辟未来的探索与实践,是空前的;紧跟时代、为民发声、大胆创新的作品“质”与“量”,也是空前的。
室内乐,其术语溯源是舶来品,最早是指形成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旨在区别于音乐厅音乐(交响乐)和教堂音乐,而仅使用少量乐器“在(贵族)家庭演奏的音乐”。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广义范畴的“室内乐”,已经突破了原有基于西方古典音乐的规制,不仅从乐器、曲式、技法、风格、表演方式等各方面都不断演进、融合,而且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下,其逻辑外延和兼容度也不断扩展,尤其是在表演专业度和人数上的灵活性,已突破了“在家庭演奏”的惯性,走向了舞台。据欧洲音乐史记载,随着18世纪初第一个室内乐专业团体在维也纳出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室内乐团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
明确了这一常识,作为观众,我们才可能对广大内蒙古音乐人呕心沥血、筚路蓝缕、精心组织并积极参与的这一重大赛事,发出一些外行的“感言”。
音色,是每一种乐器独立存在之本。失去声音特色的乐器,是没有存在意义的。
在内蒙古,除了马头琴,蒙古族四胡是一种流传很广的弓弦乐器,它不仅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乐器,具有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的种类划分。其中低音四胡以其难以替代的质朴、厚重的“磁性”音色,令人喜爱。
当“独奏类·民乐弦乐组”的冠军出场时,观众惊愕了——苏雅,是一位个头不高的蒙古族女选手,在她坐定之后,竟操起了一个特别高大的低音四胡。随着低沉的琴声近乎沙哑,缓慢的旋律诉说着愁绪,沉重的运弓流淌着演奏者发自内心的苦痛时,听众立刻像是被一种苦闷的命题压抑着。作品的标题是《莽古斯》?是的,《莽古斯》!这是在蒙古民族古老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四胡独奏曲。听众随着低音四胡特有的音色和沉重的节奏,慢慢进入到想象中“巨魔涂炭草原”的故事情节中。
殊料,就在听众的情绪近乎恐惧并试图揣摩乐曲的情感走向时,演奏者却换上了另外一把四胡。这时,逐渐强化的节奏和慢慢高亢起来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抗争者的出现”。一组一组并不和谐的和声,犹如一个人内心的激烈斗争;一个一个跳弓的运用,显然不是为了“炫技”在炫技,而是在挑战技术高难度的同时,呈现出是否要与“妖怪”决一死战的一位勇士心灵中的尖锐冲突。继而,旋律犹如对勇士精神世界的揭示:从觉醒到犹豫,从犹豫到觉悟,从觉悟最终上升到决意“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坚定,这一切观众都听出来了!下一乐章,就是呈现斗争之艰难,勇士决心之笃定的。当四胡与钢琴伴奏在并不和谐的交错中,凸显着战斗还在艰难的继续时,琴声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推动着听众体味作品的整体的内在逻辑——巨魔被消灭了吗?勇士牺牲了吗?最终,歌唱性的旋律响起,胜利的欢悦渗透着几分悲剧的哀婉,激发起观众“听觉与内在视像”的纠结,令人回味无穷。
用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特性。是啊,在群雄逐鹿的民乐弦乐组,苏雅一曲《莽古斯》获得了冠军,实至名归。因为在观众期待中,她将“蒙古四胡”的音色、旋律、和声等多种元素,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在用琴声讲述并赞颂英雄故事的“起承转合”中,展示出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再挖掘、再发现、再继承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古代乐论认为,“竹不如丝,丝不如肉”,当吹打乐器组、多种乐器混合组、民乐弹拨组、民乐弦乐组、民乐重奏合奏组、钢琴组、手风琴组、马头琴组、西洋管乐重奏组、西洋弦乐重奏组等器乐为主的大赛令人目不暇接时,声乐比赛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中,室内乐,是以“细致素雅,手法精炼”等主要特点,非常“亲民”的。因而,专业性难度越大,听众的接受度却未必越强。就在“西学东渐”已一个多世纪之时,中国观众在深谙室内乐的风格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同时,还是喜欢在人数较少的声乐和弦乐中,感受宁静的氛围、营造浪漫的情怀,释放自己情感的。至于被专业人士首肯的技巧难度如何与广大听众喜爱的程度相统一,则是这次大赛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尽管在管弦乐发展影响下,大赛也出现了其他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但对于广大音乐爱好者而言,“室内乐”还是应该雅俗共赏,是以“好听”“唤起共鸣”“引发想象与联想”为衡量作品标准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审美心理学问题:“通感联想”。
在“声乐·重唱组”荣获冠军的是演唱《欢歌牧场》的A-minor人声乐团。这是一个不用歌词取胜,且一直引发观众“通觉联想”的赛项。
三女四男的七人组合,将草原牧场的鸟语花香、欢歌笑语和牧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呈现了出来。无伴奏的人声在“啦啦啦”“吧吧吧”等节奏感极强的拍节衬托中,主旋律含蓄地回荡起来,开启了草原牧人平静、忙碌而又踏实、喜悦的一天。
在各种口技吹出的鸟语中,让观众似乎嗅到了草原的清晨,鲜花盛开所洋溢的芬芳;几声犬吠,又让观众好像看到了牧民开始了一天劳动的繁忙;男声呼麦在不同高度颤抖的双音中,似乎要酿造出马背民族特有的务实生活和按捺不住的浪漫畅想……全体歌者以手击节的创新,男生独自以一声长叹作为结束的尾声,都出人意料之外,又在这首曲目特定的风格乐律之中。轻松到随意,自由到忘我,纵歌于马背,放浪于草原,使他们演绎的“牧场”“欢歌”令人难忘。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此,观众会感慨,没有广阔无际的大草原,没有纵马驰骋的豪迈,没有竭力呼唤生态保护的真情,没有由衷赞美“劳动,让劳动者自豪”的思想境界,没有对人生“音响哲学”的探索,是没有这样的天籁之音的。虽然《欢歌牧场》并非十全十美,但还是让观众感受到了超乎以往审美惯性的声乐形态。
可见,民族特色的艳丽,演唱方法的出众,作为“声乐组·重唱”单元的冠军,A-minor人声乐团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欢歌牧场》不但具有“巴赫室内乐风格”的深刻和动人;又因“丰富的和声”,使听众不断产生着复盘自己“拥抱草原”的经历;同时还能让观众感受各种音色交织、类似生命律动的繁复性……
当然,在这次比赛的舞台上,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包括17个组别的选手,无论选择的是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李斯特的《浮士德圆舞曲,S407》,还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吴厚元的《红梅主题随想曲》、张朝改编刘炽的《我的祖国》钢琴曲等等,都是既有面向世界的学习与借鉴,也有面向自己民族历史的学习与继承。而每一位参赛人员均以恳切的态度努力创新,在竭力发挥对作品的理解和二度创作能力的同时,使一些高难度技艺不断被突破,也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这次“室内乐比赛”,观众不仅感受到了“内蒙古室内乐”独特的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的情感力量和陶冶人性情的功能,而且还感悟到了音乐在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极为重要的作用。不是吗,如果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五个基本特性,这次规模庞大的比赛便是自觉逐一落到了实处的:“连续性”,是在特定乐器的基础上巧妙地选择题材中体现出来的;而“包容性”,则是通过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乐曲与歌曲的同台献艺体现了出来;最能体现“统一性”的,我认为,是无论面对哪一种形式,技巧、情感、创新,都需要在符合室内乐“表达对话性”与主题“完整性”的专业评审标准内进行定夺的;而“创新性”,则是在不同选手对作品打破常规、顺势开拓、追根寻源、坚守己见的个性中,在自创或再创的心理基础和技术能力的支持下,尽情发挥的;“和平性”,则是间接通过每一位参赛者渴望岁月永远静好,音乐的生命才能持续发展的潜意识中体现出来的。
当然,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经过主办方内蒙古文联和承办方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历尽艰辛、持之以恒、不辞劳苦终于成功举办这次大赛的长远意义来看,继续借助“内蒙古自治区室内乐比赛”的平台,对大力、竭力、助力培养内蒙古高雅音乐的青年人才,以推出更高质量的室内乐作品,也是功不可没的。

— 作者简介 —



李树榕,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大学教学名师。第十、十一、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文史馆馆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当代电影》《中国戏剧》《中国图书评论》《中国电视》《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60多篇,其中60余篇见于C刊。出版《文化资源学概论》《艺术概论》《艺术智慧》《艺术识见》《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第二卷等。2015年获内蒙古文艺评论奖特等奖,两次“萨日纳”艺术评论奖,“索龙嘎”文学评论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获华北地区文艺理论奖一等奖,201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9年获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正文结束 感谢阅读

推荐政策
电话:0477-4211972
邮箱:463597436@qq.com
办公地址:大路煤化工基地建业大厦七号楼6楼
办公时间:9:00-12:00,14:30-17:30
备案号:蒙ICP备1900391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