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的党史教育——评广播剧《广州1923》- 准格尔旗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准格尔旗工信和科技局欢迎您访问本站!
 >  党章党规  >  艺术化的党史教育——评广播剧《广州1923》
艺术化的党史教育——评广播剧《广州1923》
2023年07月14日 22:41   浏览:1   来源:准格尔工信和科技


近年来,伴随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喜迎“二十大”等重大任务,全国戏剧界已涌现出大量红色题材或被称为“主旋律”的命题性作品,广播剧《广州1923》于“中共三大”召开百年纪念之重要节点推出,也是一次典型的主题创作。文以载道,该剧无疑承载着党史教育的庄严使命,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重温历史记忆、传扬红色精神,把封存在陈列馆里的党史文献立体化、具象化,使之鲜活在我们的脑海里。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广州本土的文艺工作者拿出了如此厚重的作品,本身就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广州1923》采取复调式结构,以徐坤梅这位“中共三大”的参与者、见证者以及会址的寻踪者,勾连起相隔两个50年的历史时空,从1923年的会议进展到1972年的会址探寻再到2023年的会议纪念,犹如三圈涟漪,有条不紊地铺开,而紧紧围绕的始终是春园——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在广州的根据地,亦为徐坤梅苦苦追寻的精神圣地。用广播剧的艺术形式讲故事,既有女解说员全知视角的平静叙述,又有当事人生动活泼、情绪充沛的角色代言,两种话语交织推进,建构出层次丰富的声音图景。声音、语气、口吻包括配乐,是广播剧叙事传神最有魅力的艺术手段,见出人物之性情、意志与理想。功力精深的演播艺术家,更是用带有各地方言口音的普通话,非常贴切地展现了五湖四海的革命者独特的地域属性与文化烙印,特别是马林的俄式汉语、毛泽东的湖南口音和谭平山的“广普”,给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衬托语言演绎的各种音效,像珠江上轮船的汽笛鸣奏、茶楼上的南音《叹五更》,于细节处点染年代和地域色彩,点缀场景氛围。当然,在叙事中所有意安排的“闲笔”,同样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地气”,比如蔡和森与向警予夫妇的“唱”与“不随”,张国焘“天天骂马林”,以及在傍晚小洋楼里橘黄灯光下吹着口琴、哼着国际歌的张太雷和瞿秋白,是那么生动真实、平易近人、亲切可感。因为有了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润色,党史的讲述不再枯燥乏味、流于说教,而使场景和人物得以活灵活现,鲜明且有温度。该剧的亮点,还体现在微观环境具象与宏观时代气象的巧妙结合。最令听众热血沸腾的高潮,是代表们顶着台风集结在肃穆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引吭高歌《国际歌》。越是风雨如晦,越是志气高昂,恶劣的自然环境其实就是现实斗争背景的投射,那迎风而上的勇者,那荡气回肠的歌声,也恰恰是革命情怀最浪漫的咏唱。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一场面的构设极妙,妙在以境衬情、以歌代言,准确选择了主客观高度统一的意象符号,直达主题。尽管《广州1923》作为艺术化的党史教育和宣传载体是优秀的,可若要从更高的层次去要求它,那仅仅围绕政见、观念的戏剧冲突显然还不够震撼人心。党代表对劳苦大众的关切、对国运民生的热忱,似乎没有充分体现。过于理想化的矛盾解决方案,统一思想的工作也太简单,信仰的坚守缺乏内在情感支撑和驱动力,归根结底没有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团结?也许受到命题作文的局限,解说员念稿式的叙述成分过重又使剧作蒙上了“照本宣科”“高台教化”的色彩,可能会造成年轻听众的接受隔阂。虽然也达到了党史教育的目的, 亦能晓之以理,但尚未摆脱宣传品“主题先行”的模式化影响,而要升格为寓教于乐、动人以情的艺术品,还需在审美和思想上进一步解放,需以打动听众的心灵为首要追求,方可激起更普遍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共情。

作者简介



刘思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为戏曲研究与戏曲批评,指导老师李小菊。广州青年剧评团评论员,《南国红豆》撰稿人。

排版 | 静珊

审校 | 文慧

审核 | 张霖

审定 | 罗丽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2008年7月,是广州市文联团体会员单位,汇聚广州各机构各媒体的高层次多学科文艺评论人才。市评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秉承打造本土特色文艺评论的宗旨,坚持为城市文化发展服务的工作方针,树立“文艺新视线”“穗艺青评”品牌,大力推进学术交流、文艺评论、队伍建设;立足本土,助推引领广州文艺创作,推介广州作家、艺术家的新作、佳作,更新在地文艺观念,引领文艺风向。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推荐政策
电话:0477-4211972
邮箱:463597436@qq.com
办公地址:大路煤化工基地建业大厦七号楼6楼
办公时间:9:00-12:00,14:30-17:30
备案号:蒙ICP备19003911号-3